《门口的野蛮人》读后感

小鹰博客5年前理财入门1007

  《门口的野蛮人》读后感(一):读《门口的野蛮人》


自从去年年底宝能系收购万科的消息传出,“万宝大战”成为舆论热点,吸引了全社会的眼球。从王石的情怀到资本的野蛮论,各有说辞,个中细节不足为外人道也。但这肯定不会是个例,资本与实业的碰撞或融合是他们天然的属性决定的,这场戏20世纪80年代已在美国轰轰烈烈的上演过。这本《门口的野蛮人》详细的叙述了80年代末华尔街最大的一起杠杆收购案-KKR收购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作者并没有给杠杆收购做任何粉饰,直白的揭露了收购各方在金钱与声望的驱使下如何完成并购,以及野蛮收购以后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的逐步拆分与没落。

    全书将近1000页,并不算薄,它从本书的第一主人公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的首席执行官罗斯 约翰逊的发家史说起,充分展示了人物背景。约翰逊是个销售奇才,但在出道前6-10年在会计的位置上默默无闻,直到他转到销售的职位后,人生突然顺风顺水;靠着自己出色的销售能力以及在纽约上流圈子的混迹,不到几年就成为了标牌公司的CEO,接着在标牌被纳贝斯克收购后,他又神奇般的扳倒原CEO,成为了纳贝斯克-标牌集团的老板;接着又促成了纳贝斯克这个食品公司与烟草巨头雷诺兹的合并收购,约翰逊又凭着自己的左右逢源在18个月内踢走了集团CEO,顺利上位,充分展示了他能折腾、会折腾的特点。交代清了公司于约翰逊的背景后,就会发现约翰逊最终促成这次杠杆收购可以说是必然。

    这里简单说下什么是杠杆收购,华尔街的金主(包括投资银行、垃圾债券发行商等)联合公司管理层通过借债的方式将公司整体收购,变为私人企业;接着投资方通过企业整合、拆分变卖、抬高股价后再卖出取得巨额利润,这个过程中华尔街银行家、公司管理层、董事会各方都能赚的盆满钵满。在企业估值明显偏低的80年代,这样的收购十分有利可图。所以当约翰逊几经斟酌最终决定进行杠杆收购时,这次即将成为史上最高额的收购马上吸引了华尔街大批投机者,简直是一块大肥肉。

    接着书中详细的记叙了收购过程的每个细节。其中最精彩的就是几家投机方如何在利益的驱使下不顾一切的相互竞争,充满了算计、欺骗、威胁、利诱,可以说非常赤裸的写出了华尔街投机者的真实面目,让人读来非常唏嘘,每一次收购的完成,华尔街挣得几十上百倍的利润、公司管理层与董事会各个成为亿万富翁、股票持有者赚得丰厚利润,看似皆大欢喜。但看回公司本身,收购后管理层大换血、业务被拆分变卖,公司由于背负的巨额债务无力再关注产品与营销,逐步的被再次收购,最终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这个美国前50名的企业逐步没落、消失。每个人都赚钱了,只有企业作为一个实体付出了代价。

    美国向来是宣扬自由市场的国家,亚当斯密说自由市场经济的魔力在于每个人在只考虑自己利益的情况下,同时可以达到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对此我是深信不疑的。但杠杆收购的出现似乎并不符合,就好像自由市场也会经历周期甚至崩溃,杠杆收购可能就是自由市场在不断自我学习强化以及自我更新过程中感染的病毒吧。

  《门口的野蛮人》读后感(二):“联盟”与“部落”


杠杆收购,仅是一种金融工具,本来是帮助企业成长壮大的“神器”,因为某些理念的区别,变成释放贪婪的“邪物”。工具本身没有正邪之分,关键是使用的人。

管理层也好,董事会也罢,关注的是公司的壮大与发展,以给股东越来越多的回报为目标;投行、基金、咨询、银行等本应是“联盟”的一员,做好支持工作。但仅仅想着自己的手续费,咨询费,利息,名声等,一念之差,就成了兵临城下的“部落”,急不可待得想入城瓜分钱粮。而管理层心中也有恶魔,这就合成了真正的“魔兽世界”

而结局呢,其中风云人物,在这场大战中,尔虞我诈,各施其能,大有华山论剑之感,但20年之后,尘归尘土归土,江山代有新人出,所有故事随风而去,江湖上只留下此书还记载着回忆

  《门口的野蛮人》读后感(三):关于此书的四个问题


一本纪录片式的巨著,记录了1988年KKR公司收购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RJR Nabisco)的来龙去脉,这场价值250亿美元的杠杆收购被称为“史上最强悍的资本收购”,其规模之大直到十七年后才被刷新,这场大收购将几乎所有华尔街的知名金融大鳄系数卷入其中,它标志着美国80年代企业并购浪潮的最高潮,也最大程度的揭露出商业和金融世界的血腥和贪婪。

1、80年代末美国为什么会出现企业并购浪潮?

(1)股市低迷,华尔街被迫转型。1987年美国股市崩盘,股票交易量骤减,美国大公司没有动力发行新股,华尔街只能转向只赚不赔的并购业务。并购是华尔街的法宝,因为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华尔街都能赚到手续费,包括咨询费、业务剥离费和借贷费用。整个80年代,这些费用都促使华尔街快速发展起来。

(2)蓝筹股出现估值洼地,为企业并购提供了好机遇。

(3)垃圾债券盛行,为杠杆收购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最终使得华尔街停下并购脚步的也正是之后垃圾债券市场的震荡(垃圾债券违约)。

2、何为杠杆收购?何为”野蛮人“?

(1)杠杆收购(LBO):收购方在金融机构帮助下,以借债方式(银行贷款、发行债券)收购公司股票从而取得公司控制权,随后通过削减财务预算、出售部分业务等方式偿还债务。

(2)根据收购方不同,可以分为管理层杠杆收购、外部方杠杆收购,若外部方并未得到公司内部认可而强行收购,则可归为恶意收购,收购方即被称作”野蛮人“。

(3)LBO好处:金融机构将获得巨额的贷款利息、手续费(债券发行费、咨询费、管理费等)以及品牌声誉;债务使企业变得更加精简和节俭;主导LBO的管理层将变得极其富有;股价拉升有利于股东短期利益的迅速增长。

(4)LBO坏处:高筑的债台会使得公司被迫削减研发费用和其他方面的预算,从而削弱公司竞争力,RJR-Rabisco后来的衰落正是印证;管理层、公司员工的职位不保。

3、这场收购的博弈关键因素有哪些?

(1)资金:德崇证券作为“垃圾债券之王“为KKR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弹药;

(2)人才:KKR雇佣了4家投资银行,未免显得冗余,但其主要目的在于防守,不让优秀人才成为自己的对手;

(3)信息:任何成功的杠杆收购都离不开一些列数据预测(利润、销量、现金流),这些数据可以揭示一个公司最多能够偿还多少负债而不影响其经营,公司内部财务信息的缺失差点让KKR输掉了这场战争;一个正确的竞标价格意味着一切,对于对手投标价格的知晓左右着这场战斗的进程;

(4)公关:约翰逊对媒体的口若悬河使其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董事会的最终站队。

4、这场收购的评价?

     一方面,这场收购具有自上而下的偶然性。在这场通过垃圾债券完成的巨额杠杆收购中,我们可以窥见时代大环境对金融界及实业界的影响,”喧嚣的80年代“是”赌场社会“,投资银行家们既充当庄家,同时又是炼金士,他们编造荒诞的方案,引诱公司管理层上钩。如果不是股市低迷造成蓝筹股被低估,如果不是华尔街制造出垃圾债券这一杠杆收购的资金引擎,那么这场规模空前的大收购或许根本不会发生。

     另一方面,这场收购具有自下而上的必然性。在这场犹如野兽追捕、分食猎物的激战中, 人类对于名利亘古不变的贪婪本性暴露无疑,管理层、董事会、投行、商业银行等各方无不进行着精密的利益算计,资本的本质就是逐利,这便是这场收购的微观基础,它决定了收购发生的必然性,即使没有约翰逊这个带有喜剧色彩的悲情CEO“开门揖盗”,但我相信也一定会有其他的“理性人”发现市场的错误从而演绎另一版本的“门口的野蛮人”。

  《门口的野蛮人》读后感(四):谁是野蛮人?


很厚的一本书,读完最大的感慨是佩服作者的细致的写作手法。


作者先是对每个公司进行历史溯源,交代公司的背景,讲述了每个主要公司是如何成长,将主要领导人的性格做派鲜活的展示出来。雷诺斯烟草公司和纳贝斯克食品公司合并后,高潮就开始了。通过三路杠杆收购公司人马的轮番上阵,投行、证券公司、律师共同分享这块饕餮盛宴,开始史上最大的杠杆收购竞标大战。竞标背后各种争斗、妥协、幕后交易,每个人都使出浑身解数,都恨不得扑上去狠狠的咬下一块血淋淋的肉。最后的胜利者是谁?可能真是约翰逊说的:我给股东争取了最大利益,笑到最后的是股东吧。


掩卷长思,到底谁是野蛮人?


按照书中描述的野蛮人是KKR公司,在与管理层不对路的情况下,兵临城下,强行发起收购,最后还成功了!但我觉得其实三路人马都TMD是野蛮人!想想看什么叫做“门口的野蛮人”,官方解释是指那些不怀好意的收购者。


约翰逊代表的管理层一路,掩盖了多少公司经营的事实,采用提升成本的方式控制利润增长率,好每年给股东交上一份平稳增长的答卷,而提升成本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尽情的个人挥霍,最后觉得自己应得的更多,可以用公司没有释放出的良好业绩预期和现在的低估值来为自己谋利,竟然报出75美元的低价妄图蒙混过关,从而取得20%股权的巨大利益。这是为公司长久发展考虑?利用信息不对称,赤裸裸的损害股东利益吧。


KKR公司作为标准的野蛮人毋庸置疑,股权激励、成本费用管理、剥离不良资产的三板斧舞的炉火纯青,往往追求的都是中短期效应,追求的是能释放公司潜在价值,尽快脱手获利,对于公司长久发展来说,真不好说的上是有益,所以巴菲特都提醒投资者一定要慎重投资杠杆收购公司手上的公司。


第一波士顿的参与我感觉更多的是为荣誉而战,为参与而参与,为了挽救这个日落帝国的颜面,最后走的也是税法的漏洞,最后也没获得董事会认可。从出发点来说,第一波士顿也压根就不关心公司的发展。


资本都是逐利的,华尔街所谓“贪婪”的本质在这个故事中展露的淋漓尽致,各类投行券商律师咨询公司都是为了手续费,为了咨询费,根本没人关心公司的发展,玩的都是数字游戏。没有谁对谁错,只有永远的利益。


不过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现在主流的投行和私募股权机构也都更倾向于与管理层友好收购,利用自身资源帮助公司发展,最终实现投资增值。不过华尔街还是那个华尔街,就像书中最后写的一样,门口的野蛮人永远都在,他们只是远远的撤离城门,去处理他们的伤口,准备等待时机,再次兵临城下!


  《门口的野蛮人》读后感(五):非”公司人“ 与野蛮人的对决



        昨儿小年。吃了顿斗智斗勇的商务午餐。晚上接了个同事电话,一个多小时,讨论问题的密度深度大于人生中所有的电话会议总和。却不想居然有所突破。于是这一天的意义仿佛阿克赛尔在地心长长的一段隧道里走着,突然隐隐的前上方透出来灵光一现。真是振奋的一天呐。

       Mark一下。

      一句话说说《门口的野蛮人》的故事情节。

       公司股价长期处于价值洼地无法反映公司真实实力,CEO约翰逊连蒙带骗董事会主席,意欲将公司以170亿美元低价买下,熟料董事会只认钱不认人,将绣球抛给众多买家疯狂竞标,最终花落买家KKR,成就一桩250亿美元的杠杆收购之传奇。

       书的前半部浓墨重彩介绍CEO约翰逊的职场成长史和商海发家史,顺手勾勒了70-80年代美国商界的众生态和时代精神气质。

       约翰逊出生于加拿大一小地方的普通家庭,青年时代中规中矩,一直过了不惑之年(42岁)才开始发力腾飞:从加拿大一地方小公司的头头,到标牌的CEO;从标牌的CEO,到美国纳贝斯克的CEO;从纳贝斯克的CEO,到全美第19大公司——雷诺兹. 纳贝斯克集团公司的CEO。

       对欧美职场文化感兴趣的,希望对西方公司高层politics及decision-making rationale多少了解一些的、尤其是烟草、食品行业,或者做marketing、HR、政府部门关系的,这本书的前半部信息量很丰富,很立体,比《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有料,鲜活得多。

       想看史上最经典的杠杆收购案例,从本书159页切入完全okay,并没有违和感。事实上后半部才是发生在1989年那次MBO、杠杆收购大鏖战的干货,所有卷入的华尔街大投行诸如协利、所罗门兄弟、KKR、德崇、摩根士丹利、高盛、第一波士顿等等,围绕这桩价值250亿美元收购案所进行的激烈角逐围猎之场景,一一全景呈现。

       杠杆收购的实质,是指收购方只需支付少量的现金,即可撬动一个大的并购,因而被称为杠杆收购。自身支付资金之外的收购款依靠债权融资获得,而还款来源则依靠收购标的物日后产生的现金流、压缩成本提升生产效率或剥离边缘业务部门等方式来支付。这桩经典的杠杆收购案,到底是怎样的呢?

       1988年,美国大股灾已过去一载有余。美国第十九大公司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公司首席执行官约翰逊注意到,公司的经营状况表现良好,无奈股价在公司回购部分股票后依旧长期低迷,公司的价值遭到市场严重低估,极易受到恶意并购者的狙击。约翰逊于是授意公司构筑了“异常”坚固的反恶意收购防线。

        掌舵公司16年以来,约翰逊经营管理公司雄鹰般的激情早已逐渐冷却,喜欢做的事只剩下两件:享乐主义,提升公司股价。他与早期美国企业界管理层捍卫公司利益、关注公司未来成长的”公司人“精神传统,逐渐也渐行渐远。

        约翰逊身处的80年代,是华尔街掀起并购热潮的时代。华尔街认为:对于每一个股价下跌的公司, 管理层杠杆收购无疑是标准的良方。在一拨拨银行家们轮番上门各种吹风洗脑轰炸下,约翰逊逐渐接受杠杆收购可以为股东增值这种政治正确的说法,开始考虑公司管理层对公司进行杠杆收购(LBO、MBO)。策略是准备采取闪电行动,抢在董事会招标和其他潜在的恶意收购者之前,完成对公司的低价收购。

       约翰逊自认为和董事会交好并对董事会有很强大的操控,感觉胜券在握。熟料董事会收到约翰逊的管理层收购方案后,为了更好保护全体股东的利益,迅速面向华尔街其他实力资本方进行招标,最后,收购价及其他收购条件性价比最高的资本大鳄KKR在长达3、4个月的多轮激烈角逐中险胜,以约翰逊为首的公司管理层出局。

       书的后半部简直就是一个杠杆收购战役直播现场,故事情节明显节奏加快,跌宕起伏, 白浪滔滔,令人紧张窒息累却又根本停不下来。 约翰逊与董事会、华尔街几大资本方多番磨合、较量、推杯换盏、相互角力,最终实力更强大、更熟悉游戏规则的资本方、更代表股东利益的董事会成为笑到最后的人生赢家。

       约翰逊终究还是低估了董事会的站位和实力。强大如他、身后总是跟着一个部队的约翰逊,情发展的节奏和演变的复杂性,还是想简单了。所谓开门揖盗,到底是指资本方呢,还是他自己呢,忍不住呵呵。从掌舵公司长达16年之久的现实角度看,约翰逊也许只是做了很多个体都会做的事罢。

       我的感觉是:董事会赢了,特别委员会主席被评为“美国年度商业英雄”;股东赢了——虽然他们很多人是在非自愿的情况下成为百万富翁的;CEO约翰逊赢输参半,价值5300万美金的金色降落伞护送时年58岁的他徐徐着陆,到达退休的彼岸,尽管他的名字后来一度成为大写的公司管理层之贪婪;华尔街资本方们也赢了,交易手续费赚得盆满钵满。谁输了呢? 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公司的股价在杠杆收购几年之后到底走向如何?本书的尾声语焉不详。

      也许,杠杆收购终归只是一场资本方的盛宴。谁相信收购真的能提振公司的效率和股价这种政治正确的说法,谁就真的输了。

      

       写于2016.2.2

  《门口的野蛮人》读后感(六):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零零碎碎看完前半本书的铺叙,后半部分高潮迭起、精彩纷呈,一口气读完,酣畅淋漓。在看书过程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在我脑海中,用来概括这本书也再恰当不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本书架构十分庞大,人物关系十分繁杂,比红楼梦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过作者条分缕析,娓娓道来,脉络十分清晰,前半部分的铺垫与叙述把主要人物刻画的跃然纸上。在微观方面,随着事态的发展和重要人物的协商斡旋,爆发了激烈的矛盾冲突和高智商的权谋游戏与心理战;在宏观方面,无论是对公司治理、尽职调查、资产评估,还是立法监管、金融工具、媒体舆论,都有详细的阐述并发人深省。无论从哪方面来说,这本都堪称完美。 刚开始读这本书,我对约翰逊的晋升之路惊叹不已。没背景没资历的二流大学毕业的约翰逊居然靠着圆滑的为人处世和老谋深算一步一步从标牌到纳贝斯克,最后摇身一变成为雷诺兹-纳贝斯克的CEO。但这些只是本书的开胃菜而已。从克拉维斯一出场,故事就变得火药味十足。他那句“这是我的地盘”,也奠定了本书的基调。随着杠杆收购新闻发布会的召开和KKR的90美元标书的泄密,精彩的故事拉开了序幕。最先是协利分别于KKR和弗斯特曼之间的谈判与破裂,KKR声势浩大地发起反攻,而弗斯特曼也在对协利知根知底地情况下自立门户。但为了争取管理层的善意以得到更多信息,KKR和协利试图再次协商,却最后牵涉的利益方太多,所罗门和德崇无法协商导致谈判再次破裂。而弗斯特曼也因垃圾债券与高盛合作告吹,退出了第一次竞标。而最后弗斯特曼退出时希望洗刷干净的新闻稿也在董事休斯顿的威胁下作罢。总的来说,从约翰逊决定杠杆收购到第一次竞标,其实多方之间存在着很多合作的可能,但由于利益、尊严、原则等问题,迟迟无法达成共识,从而上演了一部威逼利诱、两面三刀、出尔反尔、各自为政的大戏。 就在结果似乎开始明朗的时候,第一波士顿集团横插一脚,由于其构想的递延税项的方案,把估价直接哄抬了近20美元,特别委员会无法置之不理,便有了第二次竞标。但由于第一波士顿集团融资问题,方案胎死腹中,但却使得克拉维斯有了打翻身仗的机会。克拉维斯以及贝迪等人的演技迷惑了所有人,而协利的科恩和希尔也因自大而自食其果。等递交标书后,戈德斯通等人又以无理取闹的方式居然获得了再次竞标的机会,于是紧张而又无声无息的心理战悄然拉开。最后管理层团队虽然出价略高但输在了债券上,然后克拉维斯等人却也为他们债券维稳而设的“重启”在多年后陷入危机。最后克拉维斯赢得了这场收购,也成就了KKR和他们那帮律师和银行家。故事的走向在这一部分一波三折、高潮迭起,着重突出了税法和竞标法律的漏洞与缺失、公司治理上的“代理权之争”以及竞标多方各显神通的博弈。最后看到完成收购后克拉维斯和科恩在酒会上握手言和也令我唏嘘不已,华尔街毕竟是华尔街,可以为了既存的利益老死不相往来,也可以为了将来的利益化干戈为玉帛。 而在整个金融方面,银行和债券承销为杠杆收购提供了9成的资金流,从德崇的角度来看,可以说二级市场曾经是一级市场的发动机。但垃圾债券随后也被历史淹没,德崇大厦倾倒,辉煌归为尘土。代理权之争也因这次收购而走上了台面,管理层越来越觉得不需要为公司负责,金色降落伞计划还在,股票期权又被开发出来成为高管揽财的利器,安信达和安然的丑闻推动了萨班斯法案的推出,公司治理开始浮现在司法的阳光下。垃圾债券泡沫崩溃后,次级贷款被推向了公众视野,但随即也在巨大的泡沫下崩溃,带来了更大的经济危机。KKR开始自诩为私募股权公司,而在业务上却被黑石等崛起的新星甩在了脑后。无论是叱咤风云的商业巨擘,还是趋之若鹜的朝阳行业,都逃不过经济周期的滚滚车轮。 回头看这次收购,把管理层、股东、投资银行家们都暴露在了媒体的聚光灯下,这些美国最顶层的聪明人最终似乎谁也没有得到好处:股价过高使得KKR最终得到的是一个烫手的山芋,最终在五年后被菲利普莫里斯挤压下苟延残喘;管理层和股东似乎有一笔价格不菲的降落伞计划补偿金,但他们的声誉却也因此蒙上了灰尘。要说真正受益的,应该是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大环境吧。媒体的曝光使得此事吸引了华盛顿和广大民众的关注,立法在推进,人们的意识也在成长,社会也在这些大事件的推动下稳步前进。


  《门口的野蛮人》读后感(七):几个心得(我的豆瓣笔记功能坏了,只好在书评里滥竽充数,想看书评的人请绕行)


1. 本书写人性很多,写金融原理则很少,其实是描写在一场世纪收购大战中金融人表现出的各种特征。著者花费大量笔墨描写了公司管理层以及华尔街的斗争,如果说公司管理层的斗争还仅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权术之争,那么华尔街的斗争似乎更无底限和反复无常。

2. 做一件超出自身控制能力的大事件会是一场难度极高的考验,各种事前无法想象的偶发因素都会扭转事件的进程,从而使你难以达到最初的目的。比如约翰逊失去了对公司的控制权,克拉维斯在接下来的10年中始终觉得雷诺兹—贝斯诺克公司是最烫的手上山芋……

3. 这本描写20世纪80年代收购大战的书里有很多至今听上去很熟悉的企业及品牌,比如奥利奥、乐事、联合利华、宝洁。回想一下觉得很感叹,中国的企业大多短命,什么时候也能造就出一个列满百年名企的名单,或许才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强大。

  《门口的野蛮人》读后感(八):了解资本主义金融的最佳读本!


这本书太精彩了!可以说完全把资本主义下的企业运作和金融运作做了充分的详尽的描写。

前面介绍了纳贝斯克和雷诺兹公司的发展史,也是一部资本主义的工业发展史,后面对kkr和协力等金融大亨的描写,又是华尔街的金融发展史。

从如何评估企业的价值到竞价的规则,到企业界和金融界的关系,直至收购最后的结果,让这个行当外的人看的惊心动魄,比小说还小说的一本书居然是真实的人和事,太让人惊奇了。

里面的竞标和约翰逊,让我想起了我在公司时候的经理和我们在投标时候的经历。

看到前面很多人对2004年版的吐槽,也许当时真的是找了一帮人混事,把一本好书糟践了。这个版本我感觉翻译的不错,很流畅,事情都说清了。


  《门口的野蛮人》读后感(九):门口的野蛮人Barbarians at the Gate


随着这几年国内资本运作的游戏玩法越来越高端,诸如万科、俏江南、新浪与盛大等事件的频频热议,门口的野蛮人这个形容越来越多的被人引用,且总带着一股十分形象的硝烟。

巨头烟草+食品公司、250亿美元的收购邀约、KKR、所罗门、摩根斯丹利、第一波士顿等声名显著的华尔街公司参与,美国白宫的关注,使这场管理层,董事会,第三方之间的博弈成为1980s收并购浪潮中的代表。

雷诺·纳贝斯克 Reynolds Nabisco

雷诺烟草,著名的Camel骆驼牌香烟,Winston云顿是该公司从1910s就开始经营的香烟品牌,可以说是美国当时两大烟草公司之一。当时烟草公司的特点是利润率好,客户忠诚度非常高(上瘾嘛),而且还未像现在一样与癌症挂钩,且必须在包装上刻画惊悚的肺部照片。巨大的现金流意味着强大的现金支付能力,加之其管理层奢侈之极的消费暗示着大量的开支缩减空间,使雷顿·纳贝斯克成为野蛮人眼中优质的收购对象。

纳贝斯克,著名的饼干和休闲零食公司,也许名字你不熟悉,但是说起奥利奥、乐之、和后来研发推广的趣多多,想必使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吧。纳贝斯克的业务与原收购其公司的雷诺并无太多重合,且纳贝斯克本身价值与烟草公司关联后,总被人忽略或受到品牌连带的负面影响,管理层视其为本次收购后有意出售的部分,以补充偿还债务的现金流。

MBO管理层收购

约翰逊作为当时的CEO其实起初对发动管理层收购并不是很上心,因其不想改变舒适豪华的生活,而收购所背负的债务难免会缩减公司/他的私人飞机和优厚福利。之所以触动其转变的是1987年10月美国股票市场历史上单日最大下跌,和之后其公司股票价格持续走低的影响。

管理层收购的实质是管理层通过借贷的方式,从股东手中购买公司股票,其后可以通过下市、重组、清卖部分资产等操作提高经营利润,缩减不必要的公司开支,激励内部人员积极性(一般收购后管理层持股可以增加到20%-30%),解决股权分散的问题等,最终为企业股东(收购胜利的一方)带来更好的效益。

从公允的角度讲,雷诺·纳贝斯克确实具备着较适宜的收购条件,其现金流充足,可提高利润的空间极大(公司甚至为了达到把钱花出去的目的,而随意的投放实际收效甚微的广告),管理层待遇过于奢侈(私人飞机和仓库远超过同类型公司),分开雷诺和纳贝斯克业务也许是更有效的发展方式。

导致其“野蛮人”呼声之高的,是在收购过程中金融系统及民众对垃圾债券等潜在风险的畏惧,是约翰逊贪婪的管理层条款暴露了其习以为常但公众并不知晓的管理层待遇的本质,和对在收购过程中各个投资银行、债券公司为了每个人不同的利益诉求而无休止争夺的唏嘘(法务公司倒是表现都比较正常,不过投资银行、债券公司收的就是手续费、咨询费,也确实没必要为股东尽心尽力....)

美国1980s经济浪潮

野蛮人并不是单一事件,而是作为1970-1980年代热浪般涌现的一系列收购中的代表。

1972-1981年开始了美国长期的滞涨,到处都在传播美国“经济”的衰落,股票下跌,金融市场疲软,第一次石油危机。在此之后的5年,美国股市迎来了连续的牛市。大量的垃圾债券、杠杆收购抓住刚刚过去的经济危机中各企业股票价值远低于账面价值的套利机会,通过收并购,折价购买公司。这段时间培育了大量的低品质债券,过度的融资和杠杆为美国随后的垃圾债券市场的崩溃埋下伏笔。

垃圾债券 Junk Bond:

信用评级低,收益高。一般是在收购公司发起收购要约之前,通过收购主体的壳公司,发行这种以收购为目的的垃圾债券,短时间内迅速增加可调用的现金,一般占收购总资金的20-40%,以完成收购。在评定标书时,管理层一般会对垃圾债券所占的百分比,及债券价格的保证有一定要求,在野蛮人案例中,协利与KKR相差1-2美金每股的价格,最终的决定基于KKR对其债券面值重置的承诺(当然还包含对员工保留的承诺等一系列软条件)。

实物支付债券 Payment in Kind:

比垃圾债券风险更大的融资工具,一般到期日之前不用支付利息,且到期日时以债券替代应付的账款,且如果企业发生清算,得到赔偿的级别较低、机会渺茫。在野蛮人中,被戏称为印钱机器。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这些露骨的词汇,当然有了新的名词,比如信贷产品,股权投资....

实际的操作流

第一阶段:杠杆收购的准备阶段,管理层或者外部收购方向被收购方宣布收购邀约。

第二阶段:尽职调查,设计并购的融资安排。杠杆收购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公司真实价值的了解,和可调配现金的认识。这也是为什么管理层邀约有实际优势。如果是第三方,例如KKR的收购邀约,得不到管理的支持,尽职调查很难摸清公司的真实情况,相当于闭着眼睛报价。

第三阶段:集资阶段,并购方先通过企业管理层组成的集团筹集收购价10%的资金,然后以准备收购的公司的资产为抵押,向银行借入过渡贷款,相当于整个收购价格的50-70%的资金,向投资者推销约为收购价20-40%的债券。

第四阶段:收购者以筹集到的资金购入被收购公司的期望份额的股份。

第五阶段:对并购的目标企业进行整改,以获得并购时所形成负债的现金流,降低债务风险。

在第一到第三阶段中,需要大量的投资银行人员设计资金架构;债券人员了解债市,提供准确的可发债额度和价格;法务人员从投标-评标-到执行的全过程合规性审核。当然,这些公司也从中收取大额的服务费用,比管理层的Golden Parachute的还要大,也更是抢夺市场、扬名立万的好机会。我们今天膜拜的很多投资银行、债券公司都是当时从默默无闻、这样一步一步奠定的江湖地位。

野蛮人真的野蛮么

约翰逊,其实我对这位发动管理层收购的CEO并没有感到特别的厌恶。当然,他对自身舒适生活的在意程度和时机把握,有时确实让人觉得有些贪婪挥霍。但是他发动收购的动机、收购价格的估算(95美金左右一股,最终收购价格106美金左右一股,最终收购价格过高,导致本次收购后可盈利的空间其实很小,也给企业未来的发展带来了过多的负担和债务违约的风险),管理层的把控,与股东关系的处理,和在收购期间对受伤儿子的关注,最后坦然接受失败这一事实的态度,其实还是让我颇有好感的。约翰逊最终的金色降落伞6000多万美金,与本次收购给他的名誉和生活带来的影响相比,其实真的不值...他的失败,我觉得,是找了协利这个专业不精、更为贪婪的猪队友....

克拉维丝,KKR主管。KKR作为当时收购并业务中最专业的团队,和这位领导的处事风格,在其他面目狰狞、非常不专业团队的对比下,让人觉得他的胜利,有他的道理。

插播川普夫妇,你可以想到么,30年前川普夫妇就已经是纽约上层社会的名流了(见最后一段)。

谁是最后的赢家

约翰逊最后向媒体大呼,股东是最后的赢家。但当这个老牌的家族企业家乡的小股东们被迫出售手中股票时,不舍和愤慨是显而易见的。诚心做企业的人,真的不在乎市场上一时的波动,也不在乎是否抓住适当的时候,以更高的价格出手。

约翰逊显然在事后成为贪婪的代表,比起他原本的生活状态,事后的投资收益、名誉的影响,6000多万的金色降落伞,我觉得不值。

克拉维丝,在本次野蛮人实践中,受到股东的青睐,媒体的赞誉,并一跃奠定KKR和自己在杠杆收购当中的老大地位,看起来算是个赢家。但是过高的报价,让克拉维丝在收购后的几年中,又相继投入为债券重置的资金,东奔西跑维持雷诺·纳贝斯克,有苦难言。

华尔街的狼们,投资银行、证券公司、律所躲避了风波上的浪尖,稳稳的赚取了手续费、发行费、咨询费,甚至克拉维丝在事后为了安抚情绪、拉拢人心,还将业务分享给原来对手的一方。如果不是看到利益和扬名立万的机会,这些狼不会在一开始相继的鼓动约翰逊来创造业务,也不会在过程中,为了各自的利益拼杀到众人关注,协利在最后一轮投标结束、约翰逊都恭喜对手的情况下,依然拉着约翰逊想要一次一次重新翻篇。这些狼,才是真正不吃亏的野蛮人。

不是所有的杠杆收购都是“野蛮”的,杠杆收购是工具和手段,背后的目的和方式是需要我们判断的。资本市场和产业的思维方式不同,相互结合可以借力使力,也可能两败俱伤。合适的时机,正确的方式,需要判断,但过程中厮杀得超过了预期也是常有。短短一个月的野蛮人之战,很多人的命运都被改变了,而故事并未停止,很多人的命运还在持续的改变着。

  《门口的野蛮人》读后感(十):人生境遇 无法揣测


本文写的是一个小烟厂从最初建立都被资本吞并的全过程。

这个小烟厂的起身也是普通的小作坊,当时一个人改进了烟草的方式,使得烟草大卖,最后成立了烟草公司,成为了全美最畅销的香烟。

接着就是衰落的过程,其实万事万物达到顶峰之后总是免不了会出现这个问题。

就是时机的错过,和管理层的混乱,以及内部争权问题。

首先是时机问题。这家烟厂并不能很好的抓住每一个时机。最开始是因为国家对于香烟的禁令,因为抽烟和癌症被证明了某种关系,所以国家不再允许烟草厂做广告。所以,这个时候的万宝路积极地开拓了海外市场,虽然国内万宝路还不是第一名,但是海外却攫取了最大的财富。这是这家烟草公司因为本身镇子里的人守旧,不愿意去接受新鲜的东西,所以导致他们的香烟跟不上时代,海外又丢失了大量的资产。最后被万宝路在销量上远远地超过。

其次是管理层的混乱,这个可以说可以跟内部挣权问题放在一起。因为烟厂的继承人相继一起死了三个,所以公司聘任了一个年级比较大的ceo,但是这位ceo的野心很大,不愿意权利旁落,所以就导致公司内部的几个继承人互相争斗,在烟草销售的环节上搞手脚,而真正为了公司好的人却得不到重用。最后年界60岁的现任ceo只能继续当他的ceo,而下面的人继续战斗不止。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上来说,这种内耗对于企业的危害都是巨大的,但是恰恰它就不幸地发生在了这家烟草公司。

到了中期的时候,公司开始改组,收购了北方最大的一家消费品公司。

当时原本的管理层不得不把位置让给对方公司,这位管理层与对方约定好,可以活得公司三个荣誉主席的位置,在当天的辞职演讲上,该高管慷慨激昂地说着无私奉献的精神,却在演讲完在后台哭泣了起来。现任ceo违约不让他当荣誉主席,他拿着当时谈条件的录音作为威胁,成功的夺得了席位。

合并公司的原本CEO也不是好惹的人,他与现任ceo之间的战争愈演愈恶劣。

他们一个周末喜欢一个人在河边泛舟,一个喜欢呼朋引伴结交各种人。

原本ceo也是一个狠角色,因为现在的公司被烟草公司合并所以原本公司的高层丧失了很多的权利。他开了一个小型的派对,给每一个人发一个牌子,上面记了几个数字,分别是,他们曾经被别的公司收购最后反而吞并对方公司的时间。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现任ceo威尔逊做派蛮横,更是在无烟雪茄的问题上得罪了所有的董事。最后他争取不到股东的选票,最后只能自己辞职,让一切都不那么难看。而原本的ceo约翰逊顺利地又吞并了一家管理层。


相关文章

什么是双重上市和二次上市?

双重上市 VS 二次上市?1、双重上市:是指同一公司分别在两地上市,并且这两个市场都是第一上市地,没有主次之分。所以,双重上市就有这样2个特点:1)必须同时满足两地证券市场的监管要求,上市审核更为严格...

上市公司年报季报披露时间

一季报4月1日-4月30日半年报7月1日-8月31日三季报10月1日-10月31上市公司可选择次年1月1日至4月30日之间的合适时间披露年报...

创业板指和创业板综有什么区别?

2010 年 8 月 20 日,创业板综(399102)正式发布,上证综指、深圳综指一样,以所有创业板股票自由流通股数为权重,采取派氏加权法编制。2010 年 6 月 1 日,深交所正式编制与发布创业...

散户资金管理方法

散户资金管理方法

    股市就是资金之间的较量,所以资金管理极其重要,我们应高度重视。我们炒股的钱是自己的血汗钱,但神奇的是散户股民很多并不爱惜他们的血汗钱的。看到自认为是好的股票就马上下单,甚至...

新加坡富时A50指数 A50股指期货的交割日期及影响

新华富时A50指数是新华富时指数有限公司编制的由中国A股市场市值最大的50家龙头股构成的股票指数,占了中国A股市场35%左右的市值,极具代表性。该指数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交易,是国际投资机构唯一可以在海...

行业指数 股票指数

行业指数 股票指数

中证银行中证银行指数选取中证全指样本股中至多50只银行业股票组成,以反映该行业股票的整体表现。保险主题中证方正富邦保险主题指数从保险行业与参股保险类上市公司中选取20只股票作为样本股,反映保险主题上市...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